placeholder
返回

服务链接生态 城市智造共生

2019.02.27

大胆预测,2019年或将成为物业管理行业的城市服务元年,城市服务将引领一场比社区服务更为深远的治理革命。如何通过服务创新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效率、降低城市公共设施的运维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创新共建城市服务生态价值链?是当前值得行业思考的问题。

拥有27年的新城服务经验的碧桂园服务,深刻理解社会融合、多元共生的城市生态,并致力成为客户首选和极富创新力的科技型全球综合服务集团。2018年12月26日,碧桂园服务发布“城市共生计划”,即借助“智能物联”硬件技术和“社群运营”能力,整合专业资源,提供一体化服务方案,助力城市经济与文明协同发展。  

城市共生,催生一体化服务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城镇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城市的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城市管理面临困境与挑战。资源浪费、公共安全隐患、能源危机等等“城市病”恶化,城市管理需要朝向城市治理变革,推动城市发展质量提升。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公报》就指出,城市建设需要从速度型城市建设转变成质量型城市建设。

近年来,碧桂园服务以客户为导向不断创新服务,服务项目也由传统的住宅物业延展到了公园、高铁、高速公路、机场、医院等全业态物业管理。2015年碧桂园服务在启动市场化战略之初,即在探索如何将多年在“大盘”综管服务的经验输出至更大空间尺度的城市多场景服务,通过韩城、遵义等多个城市的服务创新不断迭代改进逐渐形成了城市公共服务2.0版本,即新推出的“城市共生计划”。

  “共生城市”的概念最早由瑞典的建筑师提出,通过对城市功能、交通、建筑、景观、能源、废物、水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体规划, 发掘城市各因素之间的作用,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城市、环境和资源的综合效益。碧桂园服务站在“城市运营”的角度充分结合自身“全域覆盖、服务均好、科技实力、全产业链供给”的优势,整合专业资源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用自身产业优势协同生态伙伴构建城市的产业集群服务生态,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治理一体化解决方案,从硬件与软件着手推动城市的环境、经济、文明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比如协同碧桂园集团文商旅资源,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策划招商运营全程服务,并以专业化资产管理服务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创地标项目,同时通过新型社媒传播助力推广,实现城市品牌“弯道超车”;比如将服务客群的需求与城市文旅资源对接,策划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将产业扶贫和社区服务结合,充分利用遍布31个省市的线下资源,协助中小城市推广品质保证的农特产品,助力打造城市“农业产业名品”等等。

 

碧桂园服务作为中国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探行者,推出“城市共生计划”也是从供给侧改革,协同解决城市碎片化治理的难题。其中有几个核心点,即为城市定制一套适宜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服务方案;协同主管部门形成一套适应市场机制的服务评价体系;为当地培养一批具有新型职业技能的服务工人;为中小城市环保推广“一次作业养护” 服务模式等。

连接比拥有更重要。2019年,碧桂园服务将把握城市服务下的“连接”和“共生”,整合全球化的优质资源和产业链,与更多的城市管理者构建出更丰富的城市公共服务内容,布局出全新的价值格局。 

城市智变,推动转型创新

步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数字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多种便捷,为各行各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带来极大助力,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也在城市的治理和建设中开始广泛应用。

智能化与城市服务的结合,离不开众多的推动者。阿里云发布的“城市大脑2.0”,已经覆盖了420平方千米的城市面积,用于疏解城市交通拥堵;华为的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从芯片、算法、训练平台到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的全栈和全场景运作提供支撑;海康威视的“两池一库四平台”AI战略,集数据算法、资源调度、运维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等等,推动整个城市发生“智变”。

在城市智变的过程中,这些厂商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在面对具体的城市服务和产品服务时,一系列碎片化场景,使得相关的服务能力落地不稳。在过去27年的运营中,碧桂园服务积累了大量基于社区碎片化产品的服务经验,并将这些服务经验进行了标准化和数字化转变。例如,2015年,为了更好完成各地项目的道路清扫工作,碧桂园服务设定了基于每个社区的模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分析出完成服务的最佳频次,目前已经将这套经验普及到不同城市的项目中了;同时引入各地的环境、绿化数据,让道路清扫变得更加科学。在此基础上,今年碧桂园服务又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的道路清洁变成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

为了构建全场景服务能力,碧桂园服务建立了多番跨界合作关系。与腾讯合作,共建国内第一个企业级应用的AI智能平台和AI算法平台;与阿里云共生,就物业服务的相关场景开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研究;与海康威视成立联合工作室,共同研发基于社区场景下的各类监控算法;与博智林合作,开发社区场景下的各类机器人……碧桂园服务将与更多合作企业协同发展,作用于更美好的城市建设。

立足产城融合,开展智慧运营

满足未来“职住平衡”的产业新城是城市共生的新阵地,碧桂园服务率先研究并推出智慧产城运营服务体系,发布《碧桂园智慧产城运营服务蓝皮书》,向智慧产城运营服务商迈进。碧桂园服务认为,201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距离发达国家80%的比率还有巨大发展空间,亟需扩大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品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构建起新型城市智慧运营的基本框架;行业企业可以从城市共生的角度出发,深挖智慧物业,提供与产城融合相匹配的服务体系。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历了早期以资源输出和制造业为主的高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积极向高科技创新和研发转变,将产学研有机整合,在城市周边形成越来越多的产业集群,进而推动我国未来进入真正的全球领跑期。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案例,我们可以从“湾区经济”这一热门概念中寻找契机。著名的四大湾区,包括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一批联动发展的城市群,集结了大量的高新产业,形成了譬如苹果总部、Google总部等高科技小镇,同时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阵地。

再以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的发展变迁为例。1908年,因为福特汽车的生产,底特律成为北美汽车产业的汇聚地,随着一大批高水准的技术工人涌入,城市不断走向繁荣;但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汽车年销售量超过美国以及北美汽车市场停滞不前,2013年,底特律申请破产,城市破败的景象随处可见。而近5年来,底特律一直在思考自身城市定位和产业转型,开始实施城市共生计划,从市场化道路去进行资产重组,寻找新的人才流入口径,尝试向城市服务的角度转型。这对于我们今天城市管理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智慧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这一空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集成AI智能元素,为社会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因此,碧桂园服务在智慧产业上开展了自己的实践,并搭建起较为完善的框架体系,其中包括三个重点要素:智能设备、智慧服务、统一用户界面。例如,在智能设备上,碧桂园服务建立起了“天、地、楼”全覆盖的智能安防体系,设有智慧垃圾桶智能路灯、机器人、无人车等;指挥中心还集聚了大量数据,将其作为助推智慧城市的关键起点。在统一客户界面方面,开发人性化交互的APP,分为工作、生活两个版面,二者间可以便捷切换。

在智慧城市定位和既有的智慧工具的基础上,行业更需要思考自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政府部门始终把“安居乐业”视为社会发展的本位,因此,物业服务企业需要考虑整体环境,从运营商的角度,把资源聚集在一起,为地方政府、科创企业以及创新人才,提供互联互通的平台。

从整个产业新城的开发到运营的角度出发,碧桂园服务从前期规划设计到运营再到增值服务,为政府、企业以及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物业服务。比如,在办公服务上,可以为企业建立共创共享的智慧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向资产管理延伸,对接资本市场;在配套服务上,可以拓展政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甚至提供穿梭巴士,寻求外界商业合作伙伴;在构建智慧企业方面,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将企业需求转化为服务内容,在企业、行政部门、管理部门之间扮演沟通者的角色,就法律自咨询、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服务;在人才服务上,碧桂园服务结合自身庞大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在智慧教育、远程问诊系统、社交服务等方面,在产城新城的小环境中构建完整的配套服务体系,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城”。

回归产城融合发展的角度,物业管理行业要始终具备为企业和居民提供“24小时生活服务”的理念。人们的一天从公寓内梳洗装扮开始,到车辆出行、早餐、工作、图书馆、运动、电影院、购物、深夜食堂等环节结束,一切都可以在新城中得到服务,庞大的社会体系制造了大量的需求。行业企业要尽可能提供匹配的服务,打造高效、便捷的创新空间,真正为各地区的发展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