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物業助力碧桂園銀河城都薈入選住建部物業管理百強典型案例
2022年2月下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中央文明辦秘書局公布了“加強物業管理 共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全國100個典型案例中,位於遼寧省瀋陽市于洪區的碧桂園銀河城都薈小區成功入選。
碧桂園銀河城都薈開展“美好家園”建立活動以來,不斷提升服務水平,2021年業主滿意度高達99.7%,獲得業主表揚信、錦旗280餘次,專案整體運營水平也得到行業及政府認可,先後獲得遼寧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全省首批物業服務標杆專案”,省物業管理行業協會“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優秀示範單位”等榮譽稱號。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加強物業管理 共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名單
堅持黨建引領,以“紅色物業”助力提升服務水平
碧桂園銀河城都薈規劃2400餘戶,建築面積25.04萬㎡,碧桂園堅持把支部建在社區物業上,2020年7月成立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於洪分公司黨支部。疫情以來,黨支部帶領黨員和物業員工嚴格落實“疫情防控十大舉措”,秉承“我是黨員我先上”精神,員工放棄休息、延時下班,積極投身到疫情防控中,為業主築起“防火牆”。
瀋陽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在室外排隊等待核酸檢測對於老人而言“如臨大考”。為了不讓85歲的獨居王大爺挨凍,“95後”物業“紅管家”黨員喬春苗主動承擔起幫忙排隊的任務。王大爺在感謝信中寫道,“對於喬春苗同志不懼寒冷、不辭辛苦、敬老愛老的善良之心,我們非常感激,向小喬同志致敬。”那段時間喬春苗每天近乎14小時的室外工作,為了禦寒,她在防護服裡套了兩層棉褲。她身貼12個暖寶寶代替王大爺在寒風中排隊的暖心舉動被遼瀋晚報、中國新聞網等主流媒體報道。在防疫中的突出表現,專案和黨員獲得政府頒發“防疫新冠肺炎疫情優秀專案”“疫情防控標杆物業公司”“疫情防控優秀物業人”“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等獎項。
碧桂園銀河城物業服務中心抗擊疫情獲業主集體送錦旗
2021年碧桂園銀河城都薈創新推出“最後一公里服務”,把貼心服務主動送到業主家門口的“最後一公里”,在單元樓內設定管家辦公桌,專案43名鳳凰管家每日現場化辦公,每人每天一棟樓輪流駐場,100%覆蓋所有樓棟,快速響應業戶訴求,問題反饋實時跟進,拉近了物業與業主的距離,也提升了業主對物業的信賴度,提供“家門口”式服務,以服務成就美好生活。
碧桂園銀河城物業服務中心各樓宇物業管家現場化辦公
我為群眾辦實事,黨群活動豐富居民精神生活
為落地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碧桂園銀河城都薈邀請于洪區有關部門開展專題培訓,並透過“環保知識互動答題”“有害垃圾有獎兌換”等環節,將活動變得有聲有色,原來只有50多名居民報名,最終200餘人參加。居民將家中的過期藥、X光片、過期化妝品、廢燈管等有害垃圾拿到現場進行兌換。“能變廢為寶,還能學到環保知識,這活動得多搞。”業主張阿姨說。碧桂園銀河城物業持續舉辦綠色科教、文明宣講活動,讓“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併成為了業主的習慣。
碧桂園銀河城“垃圾分類”活動
為解決電動車進樓充電的火災隱患,碧桂園銀河城都薈2021年對車棚進行改造,加設充電樁,解決了業主停車和車輛充電難題。夏季來臨前,開展便民服務,為業主免費清洗350扇紗窗、161塊地墊,打磨1389把菜刀,得到了業主一致好評。
2021年,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於洪分公司黨支部舉辦“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讓世界繼續跳動-公益獻血”等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還大力扶持業主自發組織的舞蹈、合唱等業主社團,聯動業主全年舉辦40多場社區文化活動,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於洪分公司黨支部聯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慶祝建黨百年活動
黨建引領建立協商議事機制,發動居民參與共建共治共享
為快速推進社區各項工作,在黨建引領下,碧桂園銀河城都薈與業主代表、樓長、社區、派出所聯動,成立協商議事委員會,同時建立專項溝通群,及時協調和解決居民問題。還在園區設定警務室,就政令、法律法規、防疫、治安宣傳等工作進行聯動,該管理模式收穫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全年零安全事故的目標。
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潛移默化植入人們心中,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同時促進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多方聯動的協商議事委員會,業主參與共建共治,讓“美好家園”落地碧桂園銀河城都薈。能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100個“美好家園”典型案例,碧桂園銀河城都薈物業員工自豪且自信地說:“透過提供溫馨的社區氛圍、精彩的社區活動和豐富的社區社交,讓業主真切感受社區生活的美好。業主滿意度近100%,業主的肯定就是獲獎的最大原因!”
“美好家園”建設的關鍵在於業主、物業之間和諧共建、融洽共生。碧桂園銀河城都薈作為“美好家園”典型案例之一,是黨建引領下提升物業管理服務水平的的縮影。碧桂園生活服務集團於洪分公司黨支部堅信,透過全體黨員、全體員工的團結奮戰,將讓小區的物業服務水平再上一個臺階,創造出更加安全、舒適、文明的居住環境,全力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