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holder
返回

碧桂園服務探索社區扶貧新模式

2019.01.24

2019年,正值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期。為實現我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確保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消除絕對貧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進入到了最後的攻堅階段。近年來,碧桂園服務在脫貧攻堅戰中持續發力,以總公司為軸心,扶貧工作向全國多個區域輻射展開,形成了村企黨建扶貧、教育助學、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四大扶貧模式,堅持精準方略,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社區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力。

 

黨建扶貧:村企結對幫扶,助力精準扶貧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差異大,在一些鄉村奔向小康時,我國仍有3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為了幫助這些貧困鄉村以及貧困戶摘除“貧困帽”,碧桂園服務立足黨建工作,透過多種抓手,深入貧困縣、村,精準結對幫扶,讓“黨的旗幟”助力精準脫貧,引領鄉村振興。

簽署一份專屬協議書,對精準扶貧做出承諾。目前,碧桂園服務與廣東省英德市的7個省定貧困村黨(總)支部,簽署黨建幫扶協議書,將黨建扶貧工作納入企業運轉日程。

組建一支入戶調研小分隊,為精準扶貧做足準備。碧桂園服務組織黨員成立調研隊伍,調研隊伍深入農戶家庭,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幫扶需求,並在後續制定“碧桂園物業公司黨委精準扶貧資訊卡”,以標準版式統一錄入電子系統,為精準結對幫扶奠定了基礎。

組成一批結對幫扶家庭,讓社區家庭參與到精準扶貧中。碧桂園服務除了調動員工還充分調動愛心業主,以“一對一戶”、“多對一戶”、“一對多戶”的形式,與7村共9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組成“結對家庭”,在結對過程中社區家庭定期前往探訪,並針對性地解決建檔立卡戶的幫扶需求,送出幫扶實物與資金。

打造一間黨建活動室,完備黨建扶貧的根據地。碧桂園服務將鄉村的黨建活動室改造,納入黨建共建的重要任務項,旨在以活動室為陣地,實施開展培訓、講座、送義診等村民喜聞樂見的黨群幫扶活動,為村民提供便利服務,同時加強鄉村黨支部的力量,為脫貧增添動能。

在碧桂園服務精準幫扶的鄉村中,廣東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專案”清遠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現代生態旅遊農業觀光專案落地建設。2019年1月1日,為了表示感謝,中共廣東省委辦公廳發出《感謝信》,感謝企業黨委的高度重視與大力支援。

黨建扶貧,企業發揮黨員作用與鄉村結對、調動社區家庭與建檔立卡戶結對,助力精準幫扶,與此同時,為貧困戶帶去了重生的希望,也為鄉村描繪了全新的景象。

 

教育助學:“五個一”行動,結對幫扶貧困學子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能徹底挖掉一個家庭的“窮根”。貧困家庭孩子義務教育有保障,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任務。碧桂園服務在集團的倡導下,大力開展教育助學統一行動,與困難學子精準結對,實現“五個一”幫扶,助力實現貧困學子的讀書夢。

教育扶貧的五個一幫扶政策即:“結對一名貧困學生”,以一對一結對的形式,幫扶小學至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參與一次捐款助學”,碧桂園服務倡議高管自願捐助,並鼓勵普通員工積極參與,幫助減輕貧困學子求學的壓力;“進行一次家訪”,在節假日,組織參與結對幫扶的員工去到幫扶物件家中走訪,與受助孩子見一次面、吃一次飯;“完成一個微心願”,幫扶人根據受助學子的實際需求,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一個實際困難;“每個月進行一次溝通交流”,透過電話、微信等方式與受助學生建立聯絡,與他們一起制定成長計劃,見證他們的進步。

2018年在教育助學專案中,碧桂園服務累計有21160人次參與捐款結對,捐款總額達80多萬元。在這些數字的背後,還有企業合作單位的一份力。

教育助學,企業員工各盡其力,與貧困學子精準結對,在生活上與精神上給予受助者全面的扶持、持續的關懷,帶領貧困學子走向新生活。

 

就業扶貧:培養就業技能,提供就業機會

當前扶貧的難點之一是:僅憑物質的資助,始終難以使貧困人群真正地擺脫貧困。對於貧困人群而言,物質的幫扶不是長遠之計,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增強貧困群眾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碧桂園服務結合企業發展的人才需求,對貧困縣域扶貧扶技扶就業,真正地做到了“授之以漁”。

近年來,碧桂園服務招聘團隊、崗前就業培訓團隊每周如期深入9省14縣貧困地一線,開展現場集中招聘、定向推薦,合計提供8000餘個就業崗位,並現場面對面提供崗前就業培訓,幫助困難群眾掌握基本工作技能,為上崗就業做好準備。

截止2018年12月28日,全年基層崗位錄用340人,其中建檔立卡戶錄用60人,入職率高達70%。真正幫助到有勞動力無技術、有技術無業可就的困難群體,助力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就業扶貧,嫁接崗位需求、人才需求,送教下鄉、提供就業機會,催生貧困群體發自內心的脫貧欲和源自本身的脫貧力,最大限度地防止返貧。

 

消費扶貧:藉助社區平臺,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

當前,一些貧困地區有好的作物、好的產業,卻經濟發展乏力,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銷路不通。針對這一現狀,碧桂園服務積極引導和扶持貧困村發展特色產業,創新性地將優質而苦於銷路的農產品引入社區,滿足業主消費需求,同時助力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有效輻射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致富,從而實現雙贏。

以山東五蓮縣“小國光”為例。曾經盛極一時的“小國光”蘋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特殊原因,逐漸淡出水果市場。如今的小國光市場慘淡、無人問津,上萬斤蘋果滯銷種植戶家中。針對這一現狀,碧桂園服務與縣域精準結對,聯動當地政府、物流企業,建設產業品牌,併發揮社區消費力,將小國光蘋果賣到了全國100多個城市的碧桂園社區中,13萬多斤蘋果銷售一空,產生了100餘萬元的銷售產值,透過收購蘋果直接帶動貧困戶21戶。

價值總額近15萬元的東鄉羊,還有湖南的冬瓜、南瓜,廣東韶關的橘子……原本銷路無門的產品,最後在社區暢銷,受到百萬業主的歡迎。業主大愛,社區真情。

碧桂園服務試水扶貧新模式,打通傳播好渠道,開展社區消費扶貧,用好產品接軌社區生活需求;打造農產品的品牌辨識度,產品煥發新內涵和活力,市場美譽度與銷量並進;助力完善扶貧鏈,聯動社會多方共同參與,給足農戶脫貧信心,攜手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出路。

未來,碧桂園服務將持續最佳化現有扶貧模式,不斷摸索嘗試、大膽創新,因地制宜開展扶貧工作,陸續加入農家樂旅遊路線開發、農村電子商務渠道開發等形式,讓社區精準扶貧工作更為有效,走出一條有社區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