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連結生態 城市智造共生
大膽預測,2019年或將成為物業管理行業的城市服務元年,城市服務將引領一場比社區服務更為深遠的治理革命。如何透過服務創新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效率、降低城市公共設施的運維風險、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如何透過資源整合創新共建城市服務生態價值鏈?是當前值得行業思考的問題。
擁有27年的新城服務經驗的碧桂園服務,深刻理解社會融合、多元共生的城市生態,並致力成為客戶首選和極富創新力的科技型全球綜合服務集團。2018年12月26日,碧桂園服務釋出“城市共生計劃”,即藉助“智慧物聯”硬體技術和“社區運營”能力,整合專業資源,提供一體化服務方案,助力城市經濟與文明協同發展。
城市共生,催生一體化服務
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不斷向前推進,城鎮數量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張,城市人口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城市的環境變得越來越脆弱。城市管理面臨困境與挑戰。資源浪費、公共安全隱患、能源危機等等“城市病”惡化,城市管理需要朝向城市治理變革,推動城市發展質量提升。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公報》就指出,城市建設需要從速度型城市建設轉變成質量型城市建設。
近年來,碧桂園服務以客戶為導向不斷創新服務,服務專案也由傳統的住宅物業延展到了公園、高鐵、高速公路、機場、醫院等全業態物業管理。2015年碧桂園服務在啓動市場化戰略之初,即在探索如何將多年在“大盤”綜管服務的經驗輸出至更大空間尺度的城市多場景服務,透過韓城、遵義等多個城市的服務創新不斷迭代改進逐漸形成了城市公共服務2.0版本,即新推出的“城市共生計劃”。
“共生城市”的概念最早由瑞典的建築師提出,透過對城市功能、交通、建築、景觀、能源、廢物、水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機整體規劃, 發掘城市各因素之間的作用,找到系統的解決方案,最終實現城市、環境和資源的綜合效益。碧桂園服務站在“城市運營”的角度充分結合自身“全域覆蓋、服務均好、科技實力、全產業鏈供給”的優勢,整合專業資源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質量、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用自身產業優勢協同生態夥伴構建城市的產業叢集服務生態,為城市管理者提供城市治理一體化解決方案,從硬體與軟體著手推動城市的環境、經濟、文明協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比如協同碧桂園集團文商旅資源,為城市更新專案提供策劃招商運營全程服務,並以專業化資產管理服務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城市文創地標專案,同時透過新型社媒傳播助力推廣,實現城市品牌“彎道超車”;比如將服務客群的需求與城市文旅資源對接,策劃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產品,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將產業扶貧和社區服務結合,充分利用遍布31個省市的線下資源,協助中小城市推廣品質保證的農特產品,助力打造城市“農業產業名品”等等。
碧桂園服務作為中國城市治理公共服務探行者,推出“城市共生計劃”也是從供給側改革,協同解決城市碎片化治理的難題。其中有幾個核心點,即為城市定製一套適宜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服務方案;協同主管部門形成一套適應市場機制的服務評價體系;為當地培養一批具有新型職業技能的服務工人;為中小城市環保推廣“一次作業養護” 服務模式等。
連線比擁有更重要。2019年,碧桂園服務將把握城市服務下的“連線”和“共生”,整合全球化的優質資源和產業鏈,與更多的城市管理者構建出更豐富的城市公共服務內容,布局出全新的價值格局。
城市智變,推動轉型創新
步入人工智慧的時代,數字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多種便捷,為各行各業管理效率的提升帶來極大助力,無處不在的人工智慧也在城市的治理和建設中開始廣泛應用。
智慧化與城市服務的結合,離不開眾多的推動者。阿里雲釋出的“城市大腦2.0”,已經覆蓋了420平方千米的城市面積,用於疏解城市交通擁堵;華為的全棧全場景人工智慧,從晶片、演算法、訓練平臺到解決方案,為智慧城市的全棧和全場景運作提供支撐;海康威視的“兩池一庫四平臺”AI戰略,集資料演算法、資源排程、運維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等等,推動整個城市發生“智變”。
在城市智變的過程中,這些廠商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但在面對具體的城市服務和產品服務時,一系列碎片化場景,使得相關的服務能力落地不穩。在過去27年的運營中,碧桂園服務積累了大量基於社區碎片化產品的服務經驗,並將這些服務經驗進行了標準化和數字化轉變。例如,2015年,為了更好完成各地專案的道路清掃工作,碧桂園服務設定了基於每個社區的模型,藉助大資料、雲計算技術,分析出完成服務的最佳頻次,目前已經將這套經驗普及到不同城市的專案中了;同時引入各地的環境、綠化資料,讓道路清掃變得更加科學。在此基礎上,今年碧桂園服務又引入了人工智慧技術,將傳統的道路清潔變成了一個人工智慧的具體應用。
為了構建全場景服務能力,碧桂園服務建立了多番跨界合作關係。與騰訊合作,共建國內第一個企業級應用的AI智慧平臺和AI演算法平臺;與阿里雲共生,就物業服務的相關場景開展雲計算和大資料研究;與海康威視成立聯合工作室,共同研發基於社區場景下的各類監控演算法;與博智林合作,開發社區場景下的各類機器人……碧桂園服務將與更多合作企業協同發展,作用於更美好的城市建設。
立足產城融合,開展智慧運營
滿足未來“職住平衡”的產業新城是城市共生的新陣地,碧桂園服務率先研究並推出智慧產城運營服務體系,釋出《碧桂園智慧產城運營服務藍皮書》,向智慧產城運營服務商邁進。碧桂園服務認為,2017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為58.52%,距離發達國家80%的比率還有巨大發展空間,亟需擴大服務內容和提升服務品質;網際網路和物聯網技術飛速發展,構建起新型城市智慧運營的基本框架;行業企業可以從城市共生的角度出發,深挖智慧物業,提供與產城融合相匹配的服務體系。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歷了早期以資源輸出和製造業為主的高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正積極向高科技創新和研發轉變,將產學研有機整合,在城市周邊形成越來越多的產業叢集,進而推動我國未來進入真正的全球領跑期。
關於產城融合發展的案例,我們可以從“灣區經濟”這一熱門概念中尋找契機。著名的四大灣區,包括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一批聯動發展的城市群,集結了大量的高新產業,形成了譬如蘋果總部、Google總部等高科技小鎮,同時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陣地。
再以美國汽車之城——底特律的發展變遷為例。1908年,因為福特汽車的生產,底特律成為北美汽車產業的匯聚地,隨著一大批高水準的技術工人湧入,城市不斷走向繁榮;但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汽車年銷售量超過美國以及北美汽車市場停滯不前,2013年,底特律申請破產,城市破敗的景象隨處可見。而近5年來,底特律一直在思考自身城市定位和產業轉型,開始實施城市共生計劃,從市場化道路去進行資產重組,尋找新的人才流入口徑,嘗試向城市服務的角度轉型。這對於我們今天城市管理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智慧城市的構建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這一空間能夠實現互聯互通、整合AI智慧元素,為社會提供高效率的服務。因此,碧桂園服務在智慧產業上開展了自己的實踐,並搭建起較為完善的框架體系,其中包括三個重點要素:智慧裝置、智慧服務、統一使用者介面。例如,在智慧裝置上,碧桂園服務建立起了“天、地、樓”全覆蓋的智慧安防體系,設有智慧垃圾桶、智慧路燈、機器人、無人車等;指揮中心還集聚了大量資料,將其作為助推智慧城市的關鍵起點。在統一客戶介面方面,開發人性化互動的APP,分為工作、生活兩個版面,二者間可以便捷切換。
在智慧城市定位和既有的智慧工具的基礎上,行業更需要思考自己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政府部門始終把“安居樂業”視為社會發展的本位,因此,物業服務企業需要考慮整體環境,從運營商的角度,把資源聚集在一起,為地方政府、科創企業以及創新人才,提供互聯互通的平臺。
從整個產業新城的開發到運營的角度出發,碧桂園服務從前期規劃設計到運營再到增值服務,為政府、企業以及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物業服務。比如,在辦公服務上,可以為企業建立共創共享的智慧空間,並以此為基礎,向資產管理延伸,對接資本市場;在配套服務上,可以拓展政務服務和金融服務,甚至提供穿梭巴士,尋求外界商業合作伙伴;在構建智慧企業方面,提供量身定製的服務,將企業需求轉化為服務內容,在企業、行政部門、管理部門之間扮演溝通者的角色,就法律自諮詢、人力資源等方面提供服務;在人才服務上,碧桂園服務結合自身龐大的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在智慧教育、遠端問診系統、社交服務等方面,在產城新城的小環境中構建完整的配套服務體系,可以真正做到“足不出城”。
回歸產城融合發展的角度,物業管理行業要始終具備為企業和居民提供“24小時生活服務”的理念。人們的一天從公寓內梳洗裝扮開始,到車輛出行、早餐、工作、圖書館、運動、電影院、購物、深夜食堂等環節結束,一切都可以在新城中得到服務,龐大的社會體系製造了大量的需求。行業企業要儘可能提供匹配的服務,打造高效、便捷的創新空間,真正為各地區的發展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