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將破解智慧社區困境?這家龍頭物企在下一盤大棋
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有句名言:“影響21世紀人類社會程序最深刻的兩件事,第一是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第二是中國的城市化。”
在改革開放這40年中,城市化是市場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大量人口湧入城市,新的工種出現,強烈而剛性的住房需求催生了房地產業的春天。可以看到的是,城市化正成為數字經濟的核心載體,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大資料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正改變城市發展模式與理念。
社區作為地產業迅猛發展後的一個新產物,也正在進入重塑和進化的新紀元。
8月7日,在2019中國房地產業戰略峰會上,碧桂園服務“智慧社區AI全棧解決方案”作為“雙標”產品線被正式釋出,其創新的智慧社區建設思路引發行業關注。
8月7日,在2019中國房地產業戰略峰會上,碧桂園服務“智慧社區AI全棧解決方案”作為“雙標”產品線被正式釋出。
在智慧城市全面發展、AI技術重度落地的今天,智慧社區發展也是如日中天,頭部物企該如何應對,並催化行業的未來鉅變?
智慧社區打造,“老大難”問題待解
眼下,對於地產企業來說,正面對著一個新的破局機會:由作為黃金髮展期的建設者,轉變為白銀髮展期的運營者。
房地產商從過去粗放經營轉向精細化經營,地產生意不再是簡單的“交鑰匙工程”,而逐漸轉向商業地產開發和商鋪經營、物業經營,有的甚至進入文化產業和地產金融領域,新的收入增長點和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形成。
這就要求地產公司須做好運營者角色。以社區為例,須重度關注智慧社區的形成,不僅因為社區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場所,更是因為社區中湧現的新業態正成為地產業新的試驗田。
智慧社區場景豐富,是一個資源集中度較高的領域,比如智慧安防、智慧物業、智慧停車管理、節能照明管理、智慧能耗監測、智慧文娛、智慧社區教育、智慧醫療、智慧出行、智慧商業服務、智慧養老、智慧家居等等,每個細分環節都存在一大批廠商。
由於我國社區這一形態發展較晚,因此還存在諸多先天不足問題:比如裝置管理碎片化、難以有效統籌;缺乏管理工具,依靠人為經驗主義,人力成本大;安防手段缺失,隱患叢生;業主與物業之間的關係亟需改善等。
如果從地產公司的痛點出發,可能他們面臨智慧社區改造時的問題更為實際:須重度投入資金,且回報周期長,一旦解決方案不成熟,也可能導致失敗。另外,缺乏全域性的方案,單點的突破往往又造成社區內部的“孤島”。
雷鋒網了解到,智慧社區行業有個“老大難”問題,即對於資料的採集和使用。一般意義上,社區零散的裝置要實現有效統籌,先廣泛部署感測器,再採集和上傳資料即可,這是稍微合理的一種方式。但是實際上,資料之間依然是割裂的,對業務沒有起到實質支撐。這就考驗著管理者對於社區場景認知的深度和廣度。碧桂園服務的做法是先從後臺的業務側出發,形成相應的業務流程,再針對性地用人工智慧予以配合,去提升感知能力,去聯動資料,從而降本增效。
AI全棧能力,破局智慧社區之難
作為目前港股物業版塊市值第一的公司,碧桂園服務的成功經驗不可複製,但值得借鑑。可以說,他們做智慧社區改造時的主線是用人工智慧技術引領社區管理革命。
從此次2019中國房地產業戰略峰會其釋出的“智慧社區AI全棧解決方案”可以看到,這家企業正在構建一種AI全棧的能力。
究竟何為全棧?
裝置上看,碧桂園服務將資訊化系統形成標準化建設方案,融合進AI盒子,能快速完成社區智慧系統的部署建設,作為硬體載體。在雲上,AI盒子承接了碧桂園大資料分析雲平臺、行業雲平臺(安防雲、消防雲、電梯雲、照明雲、車場雲)以及人工智慧訓練雲平臺;在邊上(社區),基礎支撐平臺和業務系統正形成服務閉環;端上,整合人工智慧演算法的感測器、變壓器等能實現資料實時採集,讓社區實時感知。
AI安全流程架構
服務上看,碧桂園服務已經深入布局智慧社區、平安社區、智慧商圈、智慧交通、智慧環衛等領域,運用智慧技術與業務需求實現匹配,對業主服務響應時間縮短了40%,業主滿意度得到提升。
安全性上看,不僅系統在體系上是安全穩定的,社區也實現了安全升級。透過智慧對講、明火監測、行為識別、逃犯追蹤、聯動指揮等手段,電梯事故、消防事故、盜搶犯罪事故等大幅降低。
這種案例數不勝數。實際上,這與其早期提到的打造“社區神經網路”的內涵是一致的:讓社區可感知。無論是溫度溼度、裝置運營狀況,還是視覺、聽覺以及語義理解,數字化的社區正在呈現。
能力PaaS化,提供平臺賦能效應
雷鋒網注意到,社區形態的改變與資訊科技的發展是高度同步的,這種“改變”自2016年就在醞釀。
2016年,中國的寬頻普及率和終端普及情況取得顯著進步,網信企業新增數量和市值規模出現爆發式增長,“網際網路+”不斷促進商務應用跨界融合,此背景下的社區可謂是完成了資訊化。2017年,大資料蓬勃發展,在電商零售、周邊服務領域應用蔚然成風,社區的數字化逐步形成。2018年,隨著諸多分散的裝置開始整合更智慧的演算法,具備邊緣處理的能力,彼此聯網構成物聯網體系,AI的分析與決策水準亦穩步提升,社區的智慧化有了穩固的基礎。
到了2019年,隨著機器人等技術的長足進步,人機共存、親密協作的態勢更加明顯。聯合博智林推出社區機器人,可謂搶先佔領高地的一步好棋。
眼下,碧桂園服務正在將各種能力PaaS化,提供平臺的賦能效應。一位業內人士說,評價一個廠商的能力,無外乎三個能力:技術、場景和業務。而對照這三個指標來看雛形基本形成——技術在場景中實現,技術在業務中得到檢驗,場景不斷細分縱深。
而“智慧社區AI全棧解決方案”就是其能力PaaS化的最佳表現。在形成這套能力之前,強強聯合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根據碧桂園服務高層的公開採訪,“服務+科技”的模式須引入合作伙伴的力量。於是,在2018年,碧桂園服務與騰訊雲戰略合作,共同打造社區AI應用平臺與AI訓練平臺,成為行業第一個大規模人工智慧落地的專案;同年,碧桂園服務與安防巨頭海康威視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聯合創新實驗室,共同研發邊緣伺服器和影象人工智慧演算法;2019年,碧桂園服務與聯通戰略合作,共同打造5G智慧社區,基於5G技術構建社區無線網路……
這樣來看,社區正遵循著科技發展的脈絡,自我重塑,自我進化。越到後期,社區越會盡早形成自己的神經網路,自我管理,自我服務。
智慧技術結合業務落地,才能最終提升服務
雷鋒網在採訪碧桂園服務資訊長袁鴻凱時了解到,物聯網+5G、人工智慧+機器人是他們看到的機會之一,未來社區的網路部署和裝置廣泛啓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5G和智慧應用。另外,由物聯網產生的大型裝置的維護資料等也是後期碧桂園服務進行能耗管理的一個重點,能夠讓社區更環保、更節能。
碧桂園服務資訊長袁鴻凱在峰會上表示,大資料、人工智慧都要跟業務結合,才能實現服務提升。
眼下,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逐漸更加強調與業務的結合,社區正無可爭議地成為了一個十分優質的落地場景。智慧技術強調服務人類,與物業服務“以人為本”的內涵高度契合,因此,以智慧技術落地社區,是互相加持的不二選擇。
尤其是在傳統地產企業的物業服務到了改革的關頭,透過AI全棧的解決方案,可以實現人力成本的下降、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服務水平的更優質化,為社區業主和客戶帶去全新的居住和服務體驗。
城市是大社區,社區是小城市。“服務柔性、科技硬核”,正成為碧桂園服務等智慧社區服務運營商的新標籤,從當前的智慧城市浪潮來看,不失為一種具備代表性意義的發展模式。